曰:如斯而已乎?曰:修己以安人。
认为刑、政是实现治的辅助方式,而德、礼则是实现治的根本的,而德又是根本的根本。所以朱熹注云:言治国之要,在此五者,亦务本之意也。
孔子认为,治国首先是修内政,内政搞好了,再以文教和德政影响感化远处的夷狄,使他们来归附。王道的基本意蕴是什么?《尚书·洪范》早有界说:无偏无党,王道荡荡。孔子在这里巧妙地利用了政字的多义性,言简义赅地阐明了正直、公正、中正的为政理念和为官之道,要求季康子成为一个正人,能行正道。《论语·里仁篇》载:子曰:放于利而行,多怨。应该重视儒家治道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整理,重视对儒家治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。
本文主要是对《论语》为政之道作以梳理,以为今天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借鉴。可见,孔子意识到:虽然宽则得众,但是,政宽也有它的缺点,道之以德也有它在功能上的不足,这就是政宽则慢。义者,道义,是社会基本的道德原则。
推而广之,为政者自身要正直,处理政事公正无私,中正无偏。德、礼则所以出治之本,而德又礼之本也。今天没有礼教,只用刑来治民,所以罚严密。至于四恶,都是与德政不相符合的政治行为,故孔子主张要摒弃之。
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载:郑国执政子产死后,子大叔为政,不忍猛而宽。显然,新一代领导人治理国家的思路已经很清楚,就是继承几千年来古圣先贤、历代大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治国理念和治理模式,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,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为了弥补这种不足,孔子提出了他的德政学说,作为其为政之道的中心内涵和最高境界。何晏《论语集解》引汉人包咸注说:言齐、鲁有太公、周公之余也。孔子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天下失道,礼崩乐坏的混乱时代,对历史上的圣王政治进行了理论总结和道德升华,提出完整的王道学说。孔子以西周为理想,要恢复礼治,即为国以礼(《论语·先进》),能以礼让为国乎?何有?不能以礼让为国,如礼何?(《论语·里仁篇》)这是因为,春秋之际,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礼崩乐坏的状态之中,而这种状态也就是一种天下无道,即王道失落的表现:天下有道,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。
子贡曰: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三者何先?曰:去兵。这些道理不难懂,但要做起来却不是很不容易做到的。《论语》的思想内容涉及哲学、政治、经济、教育、文艺等诸多方面,内容非常丰富。此鲁有王迹者,仁厚也。
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修身为首要。《淮南子•齐俗篇》曰: 昔太公望、周公旦受封而相见。
2014年10月25王岐山书记在中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跟明确地指出,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、13亿人,不可能仅仅靠法律来治理,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。夫如是,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。
天下无道,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。孔子则持‘政者正也之主张,认定政治之主要工作乃在化人。又《礼记·明堂位篇》曰:凡四代之服器官,鲁兼用之。叶公向孔子请教从政之道:孔子说近者悦,远者来。孔子认为为政的首要前提正已,正己才能正人。《论语·子路》载孔子说:上好礼,则民莫敢不敬。
鲁削,至三十二世而亡。如果用仁德去教导民众,启发他们的道德自觉,同时又用礼去规范他们的行为,民众的行为就能合乎社会的规范,达到社会的和谐。
在处理政事的方式上要德刑并用,宽猛相济,才能有和谐的政治。礼在古代是普遍适用的社会规范体系,是一个道德与法律、道德与信仰、道德与哲学、道德与政治等交错重叠的网络状结构体,礼治在中国传统治道当中起着巨大的而全面的社会整合作用。
子张曰:何谓五美?子曰:君子惠而不费,劳而不怨,欲而不贪,泰而不骄,威而不猛。这样,为政者起表率作用,就会上行下效,自然就会政通民,国家得治。
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矜寡孤独废疾者,皆有所养。为父行为父之道,为子行为子之道,这样一种良好的秩序状态,否则,就会像齐景公所说的:信如君不君,臣不臣,父不父,子不子,虽有粟,吾得而食诸?如果真的出现为君不像个为君的样子,为臣不像个为臣的样子,为父不像个为父的样子,为子不像个为子的样子,即使国库满满的,我大概也吃不到了吧。所以为君不君,为臣不臣,乱之本也。总之,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,为政以德是上策,其次为国以礼。
贤者识其大者,不贤者识其小者,莫不有文武之道焉。(《论语·雍也篇》)又说,上好礼,则民莫不敢敬。
那么,应如何为政以德呢?孔子寄希望于道德礼义的教化。这句话正是孔子在《颜渊篇》里面说话的翻版。
原因是古代先有礼治后又刑,所以刑罚简略。敬事而信,以身先之也。
冉有与孔子看到人口繁盛,就问为政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,孔子回答是民富起来,而后再进行教化,使之懂得礼仪,人人有仁义之心。孔子曰:君子之德风,人小之德草。在孔子的心目中,大同社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理想社会,其总原则就是天下为公,是派生其他具体内容的根源和出发点。文武之道,本意是指周文王、周武王之道。
孔子认为必须从正名开始。二、正己正人,德风德草——为政的首要前提 《论语·颜渊篇》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。
由于重视教化作用,故孔子有先教后杀的思想。朱熹的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义就是上面五个方面,可以说是为政的根本。
国家治理现代化 《论语》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语行事的一部书,是中国两千多年中国人修心养性、治国平天下的基石。天下为公、世界大同,寄托了中华民族的理想和信念,也必然是人类的理想归宿。